六祖惠能,改造禅宗
禅的全称是禅那,译为静虑・思惟修等。静虑是止他想,系念专注一境,正审思虑。也就是在修禅时,止息一切不应有的妄念,令心专注于一境,对之正审思虑,成为定慧均等的一种心理状态。定慧若不平等,那就不得名为禅。禅,必须要经过智能的决择,当心缘境时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没有丝毫的迷糊。这种外静内动的修持,即是真正的修禅,从此可知,佛教的修禅与外道,实有天壤之别。外道所修的禅定,形式虽与佛教相似,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,无非是上生天堂,佛教的修禅,则是以断除烦恼,解脱生死,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为目的。因此,不能把所有的修禅,都说成是佛教的禅定。因为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。若只是寂然不动的静坐,充其量,也不过是生天的因行。
禅那还有译为弃恶,功德丛林。弃恶是舍去欲界的五盖等一切诸恶。因为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的五盖。盖覆了我人自性清净心的功用。修定能将诸恶弃除,使心恢复本来清净,所以名为弃恶。功德丛林,《大智度论》卷七说:“诸禅定功德,总是思惟修。”以禅为因,能生智能、神通、四无量等功德。如种种树木生坐,开发无漏智能,而体证了诸法的实相。因此,禅是佛教思想的基本,也是佛教的生命。禅,在中国佛教长在一处,故称为功德丛林。
《六祖坛经》
《六祖坛经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奇迹,是中国佛教徒的光荣和骄傲,它是禅宗对佛教修行法门的一大贡献。中国佛教两千年,所发生最大的事件,应该是禅宗的产生。
慧能,一作惠能(会元638年至713年),俗姓卢,原籍范阳(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)。其原本在范阳为县官,因罪贬职,流放新州(今新东新兴县),遂在岭南落藉。慧能家境贫寒,三岁丧父,迁居南海。稍长,卖此狩猎养母。因听人诵读《金刚经》有悟,决心学佛出家。24时,慧能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去投五祖弘忍为师,被留作行者。他一面舂米干替代,一面随众听法。后来弘忍要选继承人,命寺僧各作一偈。神秀是弘忍的上座,饱览经史,博学多闻,当即提了一偈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指拭,莫使惹尘埃“。慧能不识字,也请人代笔题了一偈:”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入惹尘埃?“弘忍看后,认为神秀偈发所表达的思想只达到佛的门前,离登堂入室尚差口气,而慧能偈用”无相“破”有相“,以“顿悟”破“渐悟”,宣扬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其“空无观”比神秀彻底,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。
禅宗第五祖年老,先拟传衣钵于大弟子神秀,命其作偈,以观其对教义的领悟。神秀作偈曰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又试小僧慧能,慧能脱口而出曰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五祖大喜,遂将衣钵传给慧能。
这个故事是否真实,无从确考,但其意在于说明学贵善悟,很值得深思。论学问,神秀肯定比慧能高深,但是五祖为什幺偏偏选中了挑水烧火的慧能?主要是因为慧能的悟性高于神秀,他对禅宗教义的领悟更为深刻。
六祖悟道以后,五祖把他叫到房间里传授心法。当时六祖还是个行者,还没有出家,更没有受戒。作为一个行者来得法,怎幺样把袈裟交付给他,怎幺样把禅宗法统交付给他,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,是在五祖的丈室里面。夜半三更,惠能大师到了五祖的房间里面,五祖以袈裟围一块地方,六祖跪在地下,五祖给他传授心法,同时也传授了禅宗的法统――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到弘忍大师这样三十几代人的传承。所以《六祖坛经》里列有西天四七、东土二三这样的传承关系。
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。为躲藏“物色之者“加害,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,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(公元676年)才公开露面。这年的正月初八,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(今光孝寺)。一天,风扬起寺庙的旗幡,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“风动”还是“幡动”?慧能说:“既非风动,亦非幡动,仁者心动耳。”慧能的说法,令众僧大为惊叹,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。不久,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。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。次年春,慧能离开法胜寺,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,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。在南华寺,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。其间,韶州剌史韦璩也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(后更名为大梵寺)讲经。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,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《六祖法宝坛经》。在佛教中,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“经”,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“经”的,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。
唐玄宗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,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,享年76岁。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溪,供奉在灵照塔中。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迁的恩宠,唐万岁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女皇武则天曾为“表朕之精诚”,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晶钵盂,磨衲袈裟、白毡等礼物,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:“恨不赵陪下位,侧奉聆音,倾求出离之源,高步妙峰之顶。”慧能去世后,更是名位加身。唐宪宗追谥慧能为“大鉴禅师”,宋太宗又加谥为“大鉴真空禅师”,仁宗再加谥为“大鉴真空普觉禅师”,最后神宗再加谥为“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。”王维、柳宗元、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,以记述他的事迹。
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一镒空前大改革,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。第一,他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,不承认有所谓外在的佛,认为佛就在本心中。第二,他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人人都可以成佛,这与儒家“人皆可为尧舜”的性善论相通。慧能之后,禅宗更进一步向儒家靠拢,竭力与儒家的以教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相调和,写了大量论教的著作,从而促使了佛教的进一步儒学化。第三,他不但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,而且主张不用背诵佛经,不需累世修行,只要认识本心,就能成佛,即所谓“顿悟成佛”,从而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,而且也为下层人民信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第四,他在宣传“顿悟成佛”的同时,还提介自由任运的生活方式,促使禅宗生活的平民化、世俗化。慧能的三传弟子怀海禅师,更提出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的宗佛,并将这一宗佛写进了《百丈清规》,从而对后世禅寺的建设及其劳动自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、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,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,而渗透到哲学、文学、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。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,陆九渊和王守仁的“吾心便是宇宙”、“心外无物”、“明心见理”正是禅宗“自心是佛”、“本心生万法”、“明心见性”的翻版。又如绘画,从唐宗到明的画坛,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,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,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、超凡脱俗的意境。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,也了人们的惯用语。本世纪以来,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。二次大战以后,禅更在英、德、法、美、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。西方接受禅的人,除了宗教团体外,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,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;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,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。
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,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能,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,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。